形态描述
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稍沾灰黑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眉纹长而明显,呈淡黄色;一条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羽淡黄和暗褐色相杂;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边缘与背同色;最外侧两对尾羽的内翈具白色狭缘;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二道翅上横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胸部稍缀以黄色条纹;尾下覆羽为沾黄的白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7.67 103.5 8.3 60.1 41.1 18.29
(7-8.5) (100-109) (8.0-8.7) (56-64) (37-45) (17.9-18.4)
♀♀(8) 7.79 102.13 8.42 57.5 39.63 18.0
(7-9) (99-105) (8.1-9) (54-60) (38-41)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7.67 103.5 8.3 60.1 41.1 18.29
(7-8.5) (100-109) (8.0-8.7) (56-64) (37-45) (17.9-18.4)
♀♀(8) 7.79 102.13 8.42 57.5 39.63 18.0
(7-9) (99-105) (8.1-9) (54-60) (38-41)
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全长110mm以下)。上体橄榄绿色;头顶呈灰褐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翅上具两道淡黄绿色翅上横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7.67 103.5 8.3 60.1 41.1 18.29
(7-8.5) (100-109) (8.0-8.7) (56-64) (37-45) (17.9-18.4)
♀♀(8) 7.79 102.13 8.42 57.5 39.63 18.0
(7-9) (99-105) (8.1-9) (54-60) (38-4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7.67 103.5 8.3 60.1 41.1 18.29
(7-8.5) (100-109) (8.0-8.7) (56-64) (37-45) (17.9-18.4)
♀♀(8) 7.79 102.13 8.42 57.5 39.63 18.0
(7-9) (99-105) (8.1-9) (54-60) (38-41)
生物学
生态 冠纹柳莺栖息于海拔4000m以下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地带。秋冬季节下移到低山或山脚平原地带。除繁殖季节成对或单只活动外,多见3-5只成小群活动于树冠层,以及林下灌、草丛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缘疏林灌丛及小树丛中常见。
食物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吴至康等 (1986) 在贵州地区剖检9个鸟胃,全为昆虫;另据李桂垣等(1985) 在四川剖检53个鸟胃,食物全部为昆虫,如鞘翅目(金龟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鳞翅目(毛虫等),膜翅目(蚂蚁、蜂等),双翅目(蝇等),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
冠纹柳莺的鸣声似山雀的 “chi chi pit-chew pit-chew” 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 “pit-cha” 或三音节 “pit-chew-a” 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2400-3000m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营巢于由苔藓、蕨类植物、林木隐蔽很好的岸上的洞穴中,有时营巢于原木或树上的洞中,巢由绿色的苔藓构成精致的球形,有时还增添枯叶和地衣,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或偶见有羽毛。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无斑点。卵(50枚)平均大小为15.3×11.9mm。双亲共同孵卵,雌鸟承担更多的孵卵工作。中杜鹃和小杜鹃常产卵于巢中由冠纹柳莺代孵 (Ali & Ripley, 1973)。
食物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吴至康等 (1986) 在贵州地区剖检9个鸟胃,全为昆虫;另据李桂垣等(1985) 在四川剖检53个鸟胃,食物全部为昆虫,如鞘翅目(金龟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鳞翅目(毛虫等),膜翅目(蚂蚁、蜂等),双翅目(蝇等),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
冠纹柳莺的鸣声似山雀的 “chi chi pit-chew pit-chew” 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 “pit-cha” 或三音节 “pit-chew-a” 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2400-3000m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营巢于由苔藓、蕨类植物、林木隐蔽很好的岸上的洞穴中,有时营巢于原木或树上的洞中,巢由绿色的苔藓构成精致的球形,有时还增添枯叶和地衣,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或偶见有羽毛。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无斑点。卵(50枚)平均大小为15.3×11.9mm。双亲共同孵卵,雌鸟承担更多的孵卵工作。中杜鹃和小杜鹃常产卵于巢中由冠纹柳莺代孵 (Ali & Ripley, 1973)。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北京、山西、陕西(北部神木、中部秦岭山区、南部留坝)、甘肃(南部天水、文县)、宁夏(泾源)、贵州(西北部赤水、北部遵义、东部江口和南部望谟)、西藏(南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和东南部)、重庆(秀山)、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南部美姑、中部雅安地区)、云南(西部龙陵、西北部丽江、中部昆明、峨山)、福建(西北部武夷山)、海南(东南部吊罗山)(繁殖鸟)、越冬或迁徙期间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马关)、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和香港等地。
分类讨论
冠纹柳莺的冠纹显著,翅上有两道淡黄色翅上横斑;第2枚飞羽长度介于第7、8枚之间,尾下覆羽和下体余部的色泽不呈为明显的黄色和白色的对比,这些均与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不同。
冠纹柳莺全世界共计有6亚种,它们是指名亚种P. r. reguloides、西南亚种P. r. claudiae、华南亚种P. r. fokinensis、克什米尔亚种P. r. kashmiriensis和阿萨姆亚种P. r. assamensis、越南亚种P. r. ticehursti等。
我国境内分布有3亚种,即指名亚种P. r. reguloides、西南亚种P. r. claudiae和华南亚种P. r. fokinensis。
冠纹柳莺全世界共计有6亚种,它们是指名亚种P. r. reguloides、西南亚种P. r. claudiae、华南亚种P. r. fokinensis、克什米尔亚种P. r. kashmiriensis和阿萨姆亚种P. r. assamensis、越南亚种P. r. ticehursti等。
我国境内分布有3亚种,即指名亚种P. r. reguloides、西南亚种P. r. claudiae和华南亚种P. r. fokinensis。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表
1.上体暗绿,冠纹近黄;下体灰白或微沾黄;外侧尾羽内翈的白缘达
2-4mm;飞羽式大都为2=8/9或9,较8为短……………………
--------------------------------------------------------指名亚种P. r. reguloides
上体鲜绿,冠纹非黄色…………………………………………………2
2. 体鲜绿,冠纹较灰,少黄;下体较白,黄色仅限于胸部的纵纹;外
侧尾羽内翈的白缘较狭,仅1mm;飞羽式大都为2=7=8=7/8,常
较8为长----------------------------------------------西南亚种P. r. claudiae
上体较鲜绿,冠纹较claudiae为黄,而非灰黄;下体亦较黄;外侧
尾羽内翈白缘较狭;飞羽式大都2=7/8,或8/9……………………
--------------------------------------------------------华南亚种P. r. fokinensis